《自然》:正反中微子振荡存在巨大差异,避免宇宙自我湮灭
两项世界领先的中微子实验首次实现数据整合,为解释宇宙为何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提供了关键线索。美国NOvA实验和日本T2K实验的联合分析结果显示,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振荡行为存在显著差异,这一发现可能揭示了大爆炸后宇宙避免自我湮灭的根本机制。
两项世界领先的中微子实验首次实现数据整合,为解释宇宙为何由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提供了关键线索。美国NOvA实验和日本T2K实验的联合分析结果显示,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振荡行为存在显著差异,这一发现可能揭示了大爆炸后宇宙避免自我湮灭的根本机制。
光污染少、视宁度好,晴天数多,让川西高原成为仰望星空的理想之地。10月27日至29日,来自“拉索”(LHAASO)国际合作组的18位顶尖粒子天体物理学家,带着普及科学知识的热情与使命,走进甘孜,开展“探秘宇宙微光 点亮雪域星河”科普活动,为高原学子送去一场场前
标准模型中的角色:每种基本力(电磁、弱、强)都对应一个规范群,描述该力允许的对称变换。
二十世纪中叶,欧洲各国的物理学家意识到,深入探索物质微观结构需要建造大型粒子加速器装置,而单个国家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投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九五四年九月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实验室。这个跨国科研机构汇聚了来自
最近,在德国海德堡举办的获奖者论坛上,Google DeepMind的大牛大卫·西尔弗,还有一群顶尖的粒子物理学家坐到了一起,聊了聊强化学习这种AI技术,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在物理科学里大展拳脚。
答案与对立面有关。科学家们发现,宇宙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它始于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轻微不平衡。物质粒子——即常规物质的原子和分子中的所有电子、质子和中子——与反物质粒子不同,反物质粒子携带相反的电荷,但在许多方面相似。
重子是由三个夸克通过所谓的强力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复合粒子,它构成了最可见的物质,因此一直是众多物理学研究的焦点。研究不稳定重子衰变成其他粒子的罕见过程,可能有助于发现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无法解释的新物理。
2025年9月17日,时值粒子物理学变迁时期,Robert P. Crease回顾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这一段鲜活的历史,这一时期标志着标准模型的巩固与发展,掀起了一场科学革命。粒子物理学界的研究重心从美国转移到欧洲,并引发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探索与发现。